植筋加固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:
1. 定位放线:
- 根据设计图纸,在需要植筋的混凝土结构表面,用墨线、直尺或其他测量工具准确地划出钢筋的植入位置。在定位过程中,要注意错开原结构中的钢筋位置,避免钻孔时对原钢筋造成损伤。
2. 钻孔:
- 使用合适的钻孔设备,如冲击钻等,按照设计要求的孔径和深度进行钻孔。钻头直径一般要比需植入的钢筋直径大4-5mm左右,以确保钢筋能够顺利植入。
- 钻孔时要保持钻头垂直于混凝土构件表面,倾斜度不应大于8°(特殊要求除外),以保证植筋的效果和承载能力。
- 控制好钻孔的深度,钻孔深度通常应符合设计要求,且一般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5倍(具体深度根据设计和相关规范确定)。
3. 清孔:
- 初步清理:钻孔完成后,使用毛刷等工具将孔内的灰尘、碎渣等杂物清理出来,避免影响植筋胶的粘结效果。
- 深度清理:可以用吹风机、气泵等设备向孔内吹气,将孔内的浮尘吹出;也可以使用高压空气或高压水进行冲洗(若使用水冲洗,必须确保在植筋前孔内完全干燥)。
- 再次清理:用脱脂棉沾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擦洗孔内壁,进一步去除孔内的油污、杂质等,保证孔壁的清洁。
4. 钢筋处理:
- 对将要植入的钢筋进行除锈处理,可采用钢丝刷、砂纸等工具将钢筋表面的锈迹去除干净,使钢筋表面呈现出金属光泽。
- 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需要,对钢筋进行切割、弯曲等加工处理,使其长度和形状符合植筋的要求。
- 用酒精或丙酮等溶剂清洗钢筋表面,去除油污等杂质,确保钢筋与植筋胶能够良好粘结。
5. 配胶:
- 选择质量合格、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筋胶。
- 严格按照植筋胶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比例,将A、B两组分的胶进行混合。一般来说,A、B组份的比例可能因不同的植筋胶产品而有所差异,常见的比例有4:1等。
- 使用专用的搅拌工具,如电动搅拌机等,将胶液搅拌均匀,搅拌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,通常不少于3分钟,以确保A、B两组分充分混合反应,达到最佳的粘结性能。
6. 注胶:
- 将搅拌好的植筋胶装入专用的注胶器或注射器中,然后将胶液缓慢地注入孔内。注胶时要从孔底开始,逐渐向上填充,直至孔内注满胶液。一般孔内注胶量应达到孔体积的80%左右,避免注胶过多导致胶液溢出浪费,也防止注胶过少影响粘结效果。
7. 植筋:
- 将处理好的钢筋缓慢地旋转插入注满胶液的孔内,插入过程中要保持单向旋转,不可中途逆向反转,以免影响胶液的粘结效果和钢筋的锚固性能。
- 钢筋插入孔内后,要确保其到达设计要求的深度,即钢筋的植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,一般不小于钻孔深度的95%。
8. 固化养护:
- 钢筋植入后,在植筋胶的固化过程中,要保持钢筋不受扰动。在常温下,植筋胶的固化时间一般需要数小时至数天不等,具体时间应根据植筋胶的产品说明书确定。
- 在固化期间,要对植筋部位进行保护,避免受到外力碰撞、振动或其他影响,确保植筋胶能够充分固化,达到最佳的粘结强度。
9. 质量检验:
- 外观检查:检查植筋后的钢筋位置是否准确,有无松动、移位等现象;检查植筋胶是否饱满,有无漏胶、缺胶等情况。
- 拉拔试验:在植筋胶完全固化后,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,进行非破损性拉拔试验,检测植筋的锚固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。拉拔试验的抽样数量一般为植筋总数的1% - 3%,且不少于3根。试验时,施加的拉拔力应逐渐增加,直至钢筋被拔出或达到设计的拉拔力值,以检验植筋的质量和可靠性。
|